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瑰寶。發展好、弘揚好武術事業既是一項體育工作,也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事關守護好民族復興的根與魂。實現武術事業高質量全面發展,對于建設體育強國,加強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提升全體國民健康水平,增強國家軟實力,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認為,推動武術事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一、完善項目體系
普及推廣群眾項目。推廣適合大眾廣泛開展的各式武術操、太極拳、武術器械等項目,實施群眾健康工程。大力發展普及性廣、關注度高、市場空間大的群眾性健身休閑項目,保障公共服務供給,引導多方參與。
大力發展重點項目。建立完善國家武術重點項目名錄,以培植、發展、推廣武術搏擊項目為突破口,以散打、對練、短兵、競技武術套路等為重點,支持具有消費引領性的武術項目發展。
打造區域特色項目。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和文化傳統,挖掘整理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武術項目。鼓勵和引導地方拳種、地域性武術健身休閑項目的發展。
二、做強競賽表演
發展職業武術。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武術的發展方式和路徑,引導散打等具備條件的武術項目走職業化道路。鼓勵建立職業武術發展聯盟,逐步提高職業武術的成熟度和規范化水平。健全職業武術政策法規體系,強化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推進武術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黑名單”制度和退出機制,持續優化和規范職業武術發展環境。
打造品牌賽事。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武術賽事的組織方式,構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武術賽事體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武術品牌賽事。加強武術賽事無形資產開發和保護,打造一批橫跨不同武術門類的本土原創武術品牌賽事。
培育表演市場。以武術套路、散打、短兵等觀賞性強的武術項目為突破口,打造一批娛樂功能強、商業價值高、表現形式多樣的武術表演節目。鼓勵開發體現中華優秀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表演精品。積極培育各級各類武術演出團隊,推動武術表演市場向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培育市場主體
支持企業發展。支持武術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鼓勵有實力的武術企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國際品牌,拓展海外市場。重點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微武術企業,利用眾創空間等新型平臺孵化一批創新型武術企業。
扶持社會組織。推進武術類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社會組織發展,支持依法依規成立各類武術社會組織。支持武術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增強服務功能。將屬于政府職責范圍且適宜通過市場化方式提供的武術運動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武術社會組織參與承接。
四、豐富市場供給
拓展武術服務。大力發展武術服務業,構建以健身休閑、競賽表演、培訓研修、武術康養、體育旅游、武術影視等為主要內容的產業體系。實施武術服務業精品工程,打造一批優秀的武術學校、武術培訓機構和武術品牌賽事,開發一批市場需求大的武術健身課程和產品。
加強裝備制造。鼓勵研發武術服飾、器材等標準武術用品,引導開發武術健身指導技術裝備、可穿戴式武術健身設備等新型武術裝備。積極開展個性化武術裝備定制服務,滿足強壯體魄、祛病健身、減肥美體、防身自衛等健身需求。
增加設施供給。構建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人群健身需求的武術健身設施體系,擴大群眾習練場所,增建武館、城鄉習練站點。引導商場、景區等引入武術特色資源,打造一批運動休閑與相關服務高度融合的武術服務綜合體。
五、提升產業能級
加強示范引領。實施武術產業重大項目推進計劃,培育一批產業層級高、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武術產業項目和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品牌。推進全國武術之鄉、武術示范街道、示范小區建設,打造一批以武術運動為主題的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
促進互動融合。建立武術產業融合發展機制,促進武術與養生、旅游、文化、傳媒、教育培訓等深度融合。大力推動武術影視產業發展,不斷完善武術影視產業鏈條。鼓勵國內旅行社和旅游景區設計開發包括武術體驗內容的賽事觀摩、運動體驗、遺產觀光、節慶會展、研學旅游線路產品。
積極發揮武術在運動康復、健康養生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開展健身咨詢和調理等服務。加強武術文化傳播,大力發展武術文化產業。
推動“互聯網 武術”。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智慧武術”服務網絡和平臺,拓展“互聯網 武術”新領域。
借助個性化開放移動互聯平臺,實現武術賽事、武術商城、武術教學、武術電競、電子商務等資源的整合,開展武術運動大數據服務,提供電子商務、信息查詢、數據共享、服務指導等集成服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