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去葉落,橘紅穗黃,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高達4.9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老年人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守護好這塊“寶”,就要讓尊老愛老意識貫穿于行動中,體現在細節里。
“百善孝為先”,從歷史文化傳承來說,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郯子是春秋時期郯國國君,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郯子便披鹿皮進入深山,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被獵人誤認為鹿,郯子揭示真相并告知獵人,獵人敬其孝順,贈送鹿乳。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等二十四孝故事源遠流長,愛老敬老精神歷盡滄桑生生不息。
關愛老人,就要敬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思維方式和自主選擇,就要提供更多的便利使老人感受到關愛,就要自立自強為老人創造更好的頤養天年的環境,就要對老人放手,使他們有高興的生活方式,就要創造條件使他們樹立自己新的社會價值自信和家庭價值自信。前不久重陽節,萬松街道各個社區舉辦長者生日會、悠閑茶話會、老年趣味運動會、愛心健康義診、合唱比賽等多種多樣的活動,為老年居民提供優質服務,同時積極發揮銀齡力量,讓老年朋友們既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又能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展現新時代中國老年人的精神風貌。
老人,為社會奉獻,為家庭奉獻,是知識的寶庫,是智慧的鑰匙,我們要將愛老敬老精神一代一代傳承。引導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導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