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文旅消費“旺起來”,傳統文化“潮起來”,打卡博物館成為了假期“頂流”。央視《國家寶藏》、河南衛視《博物館奇妙夜》等節目的火爆出圈也進一步推動了“博物館熱”的文化現象。今年7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明確重點、熱門場館可根據實際適當延長開放時間以滿足游客需求,人們紛紛趕赴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盛宴。
探尋往昔瑰寶,博物館是歷史長河里的滄海遺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博物館中陳列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映照著滄海桑田、風云變幻。從悠久的考古遺址到詳實的文字記載,從鐵犁牛耕的生產方式到鐘鼓饌玉的繁榮興盛,進入博物館就像慢慢打開一副龐大的畫卷,先輩們的創造、中華血脈的涌動在這一刻仿佛都躍然紙上。緩緩走進其中,如穿越時空隧道一般,與歷史對話,喚醒沉睡著的文物,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文物古跡如璀璨星辰,見證歲月的滄桑與輝煌,見證文明的興衰與更替。
回應當下熱潮,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生動寫照。“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暑期的“博物館熱”既是當下社會對文化傳承的熱切回應,又是人們物質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的充分體現。一方面,科技賦能推動博物館服務和體驗創新升級,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個性化文創產品等新型文化消費場景成為年輕人追捧的新潮流。另一方面,在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國家文化實力的象征,承擔展示國家歷史成就、藝術精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任務,公眾可以直觀感受到本國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放眼未來展望,博物館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石。暑期“博物館熱”不僅是網絡時代下一時興起的新現象,更是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新起點。在未來,我們應繼續加大對博物館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博物館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堅守文化根基,深挖館藏文物背后的故事與價值,宣傳文物與史料的淵源,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聆聽文物的聲音,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時,我們也要創新博物館發展模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與網絡媒體,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動”起來,通過博物館的平臺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文化殿堂,是聯結歷史文明與現代文化的紐帶,守護著中華文明的精髓與根基。只有不斷發掘博物館展覽的品質與深度,讓每一次參觀都成為心靈的洗禮,“文博熱”才能成為一股持續而滾燙的文化潮流,帶領更多人穿越歷史長河,感受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重慶市涪陵區龍橋街道 彭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