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無疑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決定》中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廣大干部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順應潮流,錨定目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應對環境危機的必然選擇。這一改革不僅關乎國家的長遠發展,更與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福祉息息相關。“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廣大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職責和使命,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原則,推動經濟社會向更加綠色、低碳、循環的方向發展。
低碳生活,科技引領。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在改革過程中,群眾參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干部要帶頭宣傳生態文明理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了全社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通過建立志愿者組織、開展環保公益活動等方式,激發公眾的環保熱情,形成人人關心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風尚。科技創新是深化生態文明改革的重要驅動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測等,提高生態環境監督的精準度和效率。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防止問題擴大和惡化。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干部,應以自己的專業特長推動環保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生態文明改革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加強監管,激發活力。加強環境監管,嚴懲違法行為。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對破壞生態環境、污染排放超標等違法行為,依法依規進行嚴厲打擊和處罰以及生態補償機制,形成有效的震懾力。引入第三方監督機制,鼓勵社會組織、媒體和公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督,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監督格局。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有序推進,讓人民群眾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同時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激勵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鼓勵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活動,建立舉報獎勵制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監督的良好局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