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今,傳統文化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黑神話·悟空》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的文化浪潮。在第二章的劇情里,出現了一個無頭僧,他的真身其實是靈吉菩薩。為何靈吉菩薩沒有腦袋呢?我們來聽一段游戲里的秦腔彈唱:“黃風嶺,八百里,曾是關外富饒地,一朝鼠患憑空起,烏煙瘴氣渺人跡”。清末明初,列強如鼠患大舉進犯我國,瘋狂掠奪我們的文化瑰寶,游戲中大蟲肆虐,現實中盜賊橫行,而靈吉菩薩的佛頭,如今正靜靜躺在大英博物館中,無聲的述說著那段民族屈辱的歷史。
這不禁讓我想到去年這時一部名叫《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短劇,一經發布就火爆全網,我想這些表現都是國人文化血脈的覺醒。回望歷史,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
賡續歷史文脈 抓好云陽實踐
放眼今日之中國,“文博熱”持續、“文創風”勁吹、“國潮”正當時,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翻開嶄新篇章,14億多中國人要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守得住”文化。
立足優秀傳統文化,不忘本來。探索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及魅力,使文化節目做到“四有”。即有來處,有根基,有底氣,也有長久的生命力。比如我們云陽縣正舉辦的第四屆“天生云陽”金秋節和每年的張飛廟廟會節等等,向廣大游客描繪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民俗畫卷,更展示了云陽多姿多彩的人文底蘊。
立足群眾需求,吸收外來。美人之美才能美美與共,吸收外來就是要積極學習借鑒全市各區縣優秀經驗,打造獨特的云陽名片。日前,云陽以其獨特的地質價值和豐富的自然景觀,榮獲2024年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也是中國唯一入選的候選地。云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于九月底建成開放,傾力建設世界恐龍之都,在宣傳歷史文化的同時推動云陽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弘揚傳統文化,鑄就文化新輝煌
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蓬勃生機活力。要緊密結合重慶和云陽的實際,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轉化為具體的工作措施和實踐行動。弘揚傳統文化,就必須讓文化“走出去”。
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面向未來。創新是“原生血液”,在文化傳統演繹的基礎上可以結合VR、AR等技術,打造更強的文化表現力。咱們重慶今年重點抓的十個方面的工作,就包括了創新性建設一批城鄉書房、文化驛站、鄉情陳列館,推廣“感知重慶”等城市傳播品牌項目。同時還可以借助“RCEP”和“一帶一路”的區域優勢,實現巴渝文化“出海計劃”。
咱們的云陽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其中的一員,我認為只要立足于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定可以講好云陽故事,傳播好文化聲音,助力“一地三區兩城“現代化新云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