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時報訊 “我不是農民,卻常工作在田壟;我不是地質學家,卻經常翻山越嶺……”王巍從事考古工作已經40余年,這首由王巍作詞作曲并演唱的《我是中國考古人》,是他考古生涯的真實寫照。據悉,本期《眾說學習·師說》王巍專場將于3月22日在蘇州保利大劇院舉辦,王巍不僅將細述四十余年考古歷程,深挖考古與中華文明深厚淵源,還將展望中國考古未來的輝煌愿景與深切期盼。
王巍曾走遍眾多考古遺址,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第一到第四階段首席專家、執行專家組組長,他親手挖掘中華文明的“證據”,為中華文明探源,還擔任三星堆文化大使,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界泰斗級的人物。同時,他又具有多個“跨界”身份:作家、音樂家、網絡紅人,但他所有的身份卻又都圍繞“考古”二字。
王巍第一次去三星堆是在1987年,那次乘坐的飛機非常顛簸。當看到當時出土的文物,他備受震撼。后來又趕上了三星堆的第二次的大規模發掘,王巍擔任考古咨詢專家組的組長,全程參與了三星堆的發掘。
在發掘之前,王巍的心情還是比較忐忑的,雖然發現了6個坑,但是里邊是否有文物還是未知,好在經過探測分析,里面有金屬的反應,但還是不能確定多少文物。在三號坑往下發掘的當中,發現了大批已經腐朽了的象牙,經過處理后,接著往下挖。最早露出來的是一件比較大的青銅尊,這讓他們非常欣喜,因為它表明距墓底還有好幾十厘米。果然隨著發掘,發現了若干件青銅容器,銅人面具,甚至還有一些沒有見過的器物。所以考古這一過程,總是充滿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三星堆的硬件設施也相當不錯。一旦出土絲綢等文物,就會采用恒溫恒濕的方艙先將它罩上,先使它處于保持在合適的溫度再去清理。三星堆的發掘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的緊密結合。以前都是發掘完之后,再經過輾轉再運到文物的保護和修復的地方,這一過程中,外界的環境條件就可能變化,而挖掘現場的保護就在2000多平米的大棚里,僅十幾米就到了實驗室,能夠盡快地觀察保存等,他覺得這都是起到了一個典范的作用。因此,王巍說新時代考古看三星堆,就是這樣的道理。
2023年12月末,王巍擔任“三星堆文化大使”。作為專家咨詢組組長,王巍多次來到三星堆,并對考古工作進行專業指導。在三星堆遺址發掘現場,王巍在直播中與網友共同見證了青銅扭頭跪坐人像出土的場景?!拔覀兇饲皬奈匆娺^這樣的文物形態?!痹谌嵌巡┪镳^新館開館之際,他為網友直播導覽,細致地描述文物花紋、顏色。網友提問非常熱情,他貼心地讓工作人員打開彈幕功能,一一回復網友們的問題。王巍還不忘提醒屏幕前的網友:“看到這些文物時,不要忘記它們是從大量的殘片當中一點一點粘對、一點一點拼接修復而成的……”

2023年5月8日,王巍院士蘇州工作站在吳中區木瀆鎮孫子兵法博物館舉辦揭牌儀式,王巍院士蘇州工作站的成立,是加快推進蘇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舉措,有助于培養人才隊伍,提升區域考古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化長江下游區域文明協同研究,整合太湖流域及周邊地區的考古研究工作。
王巍表示,長江中下游文明起源一直是他研究的重點之一,他一直關注良渚文化。蘇州是最早探索區域文明起源的城市之一,在全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他希望與其他專家一道,將蘇州探索文明起源的工作展示給公眾。

有人說,王巍是考古界的“音樂課代表”,王巍參與創作《我是中國考古人》《考古隊員之歌》等歌曲,用音樂傳遞考古知識,唱響考古人的家國情懷。王巍說:“希望自己的歌曲能夠引起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讓年輕人對中華文化保持自豪感和責任感?!?/p>
近年來,王巍更多是以一個“講述者”的身份去向更多人講述考古背后的故事。不管是考古綜藝節目、紀錄片,還是關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講座,他都積極參與。編排考古節目,開設考古公開課,創建中華文明主題樂園,把最新考古成果編寫進教材……王巍對考古文化大眾化有著很多設想。
《師說》欄目是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眾說學習”理論品牌重點項目之一,是由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蘇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聯合推出的人文社科類品牌節目,邀請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大咖、杰出人物,與蘇州對話,分享思想成果,啟迪未來方向,讓不同領域內的思想能量相互補充、相互激發,共同營造城市的濃郁人文氛圍和獨特氣質。高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