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安徽師范大學“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深入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基層一線,實踐隊員們積極投身于“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視角下的文旅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在實踐中進一步了解鄉土中國,厚植愛國情懷,發揮專業優勢,圍繞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文化傳承,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開展社會實踐調研。
自2007年起,安徽省宣城市持續深耕青年社會實踐沃土,開展多屆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至今已跨越十七載春秋。宣州區水東鎮人民政府對青年實踐活動給予高度重視,既有座談上的規劃解讀,又有行動上的全面支持。安徽師范大學“棗紅波光,夢影梳鄉”實踐團隊,用腳步丈量水東鎮的每一寸土地,用心靈感受這片土地的歷史底蘊與現代發展,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
團隊入選2024年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青春篤行”計劃全國示范性團隊,由地理師范專業、旅游管理專業、城鄉規劃專業、新聞學專業以及廣告學專業等多個專業學生組成,團隊成員充分利用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實踐隊員們前往水東鎮多地,進行實地調研和人物專訪,通過影像記錄,推出和美鄉村、地質奇觀、非遺文化等為主題的系列視頻,傳播魅力水東的無窮韻味,為推動水東鎮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沿著銀廊大道,實踐隊員們前往小胡村、祁梅村、山嶼海親心谷等地,深入了解水東鎮鄉村發展現狀。有著宋代山莊之稱的小胡村,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始建于南宋的花戲樓是研究皖南地方戲曲活動及戲曲傳播、發展的一個活資料,對研究皖南地區的建筑及戲曲發展歷史有著重要意義,與同時期建設的百步三道橋共同見證這座村落的發展。實踐隊員們了解到,小胡村已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保留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隨后,實踐隊員們來到了祁梅村,這是宣州區首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沿途盡享農耕風情,展現著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風土畫卷,2016年,祁梅村迎來“親心谷”文化旅游項目,激發了這片土地的魅力。水東鎮的小小村落,盡顯鄉土中國的風土人情,實踐隊員們運用專業知識,通過新媒體傳播這份獨特的鄉土韻味,為水東的鄉村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實踐隊員們通過參觀龍泉洞風景區和水東古寨兩大旅游景區,領略了水東美景。實踐隊員們在參觀途中深入了解了水東的故事。它們的存在像是一本厚重的歷史之書,向各位游客訴說著億萬年來大自然的變遷,傳達著這座隱匿在深處的古老鄉村的聲音。
實踐隊員們還對龍泉洞景區負責人楊波,水東棗木梳非遺傳承人熊宣峰,以及水東蜜棗制作技藝的第六代非遺傳承人、中良棗業的負責人李超、皖南皮影戲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進行了專訪。楊波,作為龍泉洞景區負責人,十余載深耕旅游領域,見證了龍泉洞的華麗轉身。龍泉洞景區注重在保護中開發,結合當地的文創產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望未來,龍泉洞景區將堅持文旅融合的發展道路,以傳統文化活化為特色,不斷提升游客體驗和服務質量。熊宣峰,堅守在棗木梳制作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詮釋“千工一梳,匠心獨運”的深刻內涵。他用汗水與堅持鋪出一條棗木梳非遺傳承路。李超一直堅持守正創新的理念來經營自己蜜棗產業,提出企業應積極與當地旅游景區進行合作,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助力產業振興和文化傳承。何澤華,作為皖南皮影戲博物館的經營者,致力于讓這項傳統藝術以博物館的形式在水東老街煥發光彩。他想讓更多的人認識皮影、了解皮影,把皮影傳承下去。
通過專訪,不僅讓實踐隊員們了解到水東背后濃厚的皖南文化底蘊,也感受到了每一位非遺傳承人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責任。非遺文化將在傳承與創新中繼續書寫它的恒久故事,也將會在守正創新的路上走向光明的遠方。
八月盛夏,除了林間此起彼伏的蟬鳴,更回響著文旅筑夢的實踐之歌。實踐隊員們以鄉村振興為筆,文旅融合為墨,為共繪“鄉土中國”新畫卷貢獻青春力量。
(“棗紅波光,夢影梳鄉”赴宣城市水東鎮文旅融合筑夢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隊 王瑤 徐燕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