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到紅旗渠
實踐團來到了紅旗渠旁的“紅旗渠1960民宿”,“1960”意味著紅旗渠是從1960年開始修建的。這個民宿的前身是修建紅旗渠的指揮部。我們有幸采訪到了民宿的老板娘,她和我們講述了一些有關紅旗渠的故事:
1、紅旗渠的修建。 “五十萬林州人,三十萬進太行”,是對當時修建紅旗渠的真實寫照。紅旗渠是為了解決嚴重的缺水問題而修建的。據說當時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只要能奉獻一份力量的,都會投入到紅旗渠的修建當中。
2、游客情況。老板娘提到無論是本地的游客還是外地的游客數量都很豐富,特別是有很多老一輩兒的爺爺奶奶會慕名而來,還會有中小學的學生來這里進行研學活動,也會有很多高校的學生來這里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從而來領略紅旗渠的風采,仿佛能透過它看到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壯觀場面。
我們采訪到修建紅旗渠親身經歷者的后代,她向我們講述了父輩修建紅旗渠的艱難以及時代的落后:大娘說當時缺水非常嚴重,到了賣兒賣女的地步,甚至還有人因為缺水而上吊,所以修建紅旗渠勢在必行。這是在天災面前的一次人與天爭,這是所有林州百姓齊心協力,克服萬難去完成的一件“不可能的事”。大娘提到現在的年輕人享樂意識泛濫,希望當代青少年能夠學習老一輩的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他們那一代的人都十分地節儉勤勞,鼓勵年輕人多去了解和學習。
二、探訪青年洞
實踐團成員順著山路,沿著紅旗渠一路參觀前行,跟隨習總書記的步伐前往青年洞參觀。通過徒步攀爬紅旗渠,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山路的陡峭,從而也能深刻感受到當時修建紅旗渠的艱辛與不易。
在參觀青年洞的途中,我們遇到了華僑大學和泉州師范學院的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組成的教師實踐學習團隊。在互相了解后我們一起合作參觀學習,同時互相學習對方學校的文化和歷史。
我們有幸采訪到了華僑大學馬克思學院的副教授劉以榕老師,他說道:“來到紅旗渠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克服困難,改天斗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要艱苦奮斗,沒有吃苦的精神,紅旗渠干不下來。作為中國人來講,我們要愛國愛家,建設美好的家園。從我做起,從自身做起,把我們的本職工作做好,這是紅旗渠精神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同時我們也采訪到了泉州師范學院的賴鴻老師,他說道:“雖然新時代條件變化了很多,但我們還是要弘揚傳承他們持續奮斗,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學校來這里就是想要去學習和傳承這種滴水穿石的艱苦奮斗的精神。雖然我們的條件不像以前那么艱苦,但這種精神還是要一直保持的。”
三、參觀紀念館
通過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我們深刻感受到當時林縣人民愚公移山的精神,他們“十萬大軍戰太行”的這種破釜沉舟的勇猛和堅定深深地震撼了我們。林縣人民憑著一錘一纖一雙手,迎難而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極度干旱狀態下他們的絕望與無助,但是也能看到他們在與天斗,與地斗,挑戰大自然,為自己謀出一條生路的堅定。
我們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來到了分水閘,作為紅旗渠總干渠的分水樞紐,將總干渠的水流分為三條干渠,分別流向不同的方向進行灌溉。在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們展現了高超的技藝和頑強的毅力。特別是在打通分水嶺隧洞等關鍵工程中,他們克服了地質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等困難,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四、深入基層群眾
我們同當地村莊井頭村辦公室取得聯系,邀請村聯委進行座談交流,村聯委就紅旗渠現在的作用提到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經濟發展。紅旗渠現在和旅游業、服務業接軌,紅旗渠景區還通過聯合周邊村民經營商鋪、餐廳等方式,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此外,紅旗渠還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促進了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
2、提供日常用水。在紅旗渠建設期,其主要目的是解決當地人民的日常飲水和農業灌溉問題。然而,隨著林州市自來水系統的逐步完善,目前紅旗渠水已主要用于農業灌溉,而當地居民的日常飲水則主要依賴于自來水系統。
3、精神傳承。紅旗渠精神的核心內涵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這一精神是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由林州市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智慧和汗水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體現了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勇于挑戰、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
村里有很多參與過修建紅旗渠的老人在乘涼閑聊,我們和當時經歷了旱災,并且參與了紅旗渠建造的老一輩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后的年代,他們憑借簡陋的工具和堅定的信念,硬是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這條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讓我們深感敬佩。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傳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將這種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北京交通大學 牛乾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