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疆體驗紅色之旅
在新疆160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許多紅色旅游景點。
2019年,新疆公布了10條優質紅色旅游線路,覆蓋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吐魯番市、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等地市。新疆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哈密紅軍西路軍侵華紀念園、克拉瑪依一號井等12個紅色旅游景點入選“國家級紅色旅游景區”。 2019年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排行榜。
新疆的紅色景區種類繁多,有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愛國統一戰線、同仇敵愾、團結奮斗的精神;有的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同仇敵愾、同仇敵愾、團結奮斗的精神;有的體現了建設美麗新疆的墾荒邊防精神;有的體現了新疆石油工業開拓進取、開拓進取的精神。 。
當游客走進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時,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動亂歲月的艱辛,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是安葬陳潭秋、毛澤民、林繼魯、喬國楨等烈士遺體的安葬地。墓地占地500余畝。陵園河臺山丘上綠樹蔥蘢,可佇立于蒼松翠柏之中。 ,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展示軍墾精神的一個窗口。館內展覽由序廳和基本陳列組成,包括軍墾序幕、新疆勝利、艱苦奮斗、再創輝煌等十個基本陳列,集中展示了兵團的輝煌業績。長47米、高12米的《開荒守邊》半景畫尤其吸引游客的目光,再現了兵團人民艱苦奮斗、建邊守邊的光輝歷史。當時,為了節省建設資金,軍墾士兵從來沒有要求過新的軍裝。相反,他們把破舊的軍服縫補起來,重新穿上。展出的一件短皮大衣有296個補丁,原來的補丁已經看不到了。外貌。
359旅墾荒紀念館位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館內展覽貫穿了359旅革命史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墾荒建設發展史兩條主線。 359旅入疆后,鑄劍為犁,在西北邊疆戈壁灘上弘揚南泥灣精神。以開墾荒地、戍邊使命為核心內容,用大量珍貴文物展現了兵團戰士無私奉獻的精神。
此外,還有位于沙漠邊緣的兵團第14師第47團。展覽展示了戰士們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解放和田、建立和守邊的歷史壯舉。
克拉瑪依1號井是新疆克拉瑪依油田誕生的第一口井,見證了克拉瑪依的巨變。它不僅是克拉瑪依市的標志性建筑,也是克拉瑪依各族人民大團結的見證。已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石油工業旅游勝地。
近年來,新疆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將紅色人文景觀與綠色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將革命傳統教育與推動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了多條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旅游線路。讓更多的人了解革命歷史,學習革命斗爭精神。
庫爾班圖魯姆紀念館:
永遠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
新疆日報訊(記者任江報道)高大的楊樹鱗次櫛比,筆直的柏油路通向遠方。路的盡頭就是庫爾班圖魯姆紀念館。
土黃色的建筑、故居簡樸的陳設、珍貴的圖畫和實物……這一切都像庫爾班·圖魯姆老人一樣,平凡卻令人敬佩。
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位于玉田縣托格里嘎孜鄉托格里嘎孜村,距玉田縣城十余公里,占地1100平方米。這里原是庫爾班圖魯姆的故居。紀念館始建于2003年4月,2014年改擴建,2016年11月開放。現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3A級景區點。
庫爾班·吐魯木是全國勞動模范,他多次想“騎著毛驢進京看望毛主席”的故事被更多人熟知。因此,人們親切地稱他為“庫爾班叔叔”。他時刻牢記黨恩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被流傳為傳奇,并被編入全國小學語文課本。它深入人心,激勵著新疆各族人民永遠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 。
徜徉在紀念館中,庫爾班叔叔的生平簡介、歷史照片、相關文獻和實物歷歷在目。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靜靜地聆聽庫爾班叔叔的故事,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的洗禮。
紀念館分為陳列館和故居兩部分。展廳分為陳列室和視聽室。陳列室陳列了他生前的5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10多幅手工畫和60多件實物;視聽室可容納觀眾數十人,音像資料有北京電影紀錄片制片廠制作的紀錄片、和田地區愛國主義教育歌曲《庫爾班圖魯木在哪里》等。有一輛老式拖拉機他的故居外。 1958年《庫爾班土魯木》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后,毛主席委托有關部門將其贈送給托格里嘎孜人民公社。庫爾班圖倫紀念館內有兩件寶貝——毛主席會見庫爾班圖倫時的合影和習近平總書記給庫爾班圖倫后人的回信。
懷舊的照片、珍貴的信件、珍貴的實物,真實記錄了庫爾班叔叔愛黨、愛社會主義、愛民族團結、愛勞動的光輝歷程。流傳已久的“庫爾班叔叔進京”的故事是和田各族人民的驕傲和自豪。它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天山人民永遠感恩黨、服從黨。然后跟著黨走。
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
感受革命情懷,接受思想洗禮
新疆日報(記者賈春霞報道)“我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6月21日,在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新疆,30名身穿紅軍裝、頭戴頭巾、頭戴紅軍帽的共產黨員面對黨旗,共同重溫入黨誓詞,舉起右手,莊嚴宣誓。這是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西站片區管委會回溝西路社區黨支部舉辦的主題黨日活動現場。
八路軍駐疆辦事處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新疆人民抗日救國的辦事處所在地。現為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 1937年至1942年,以陳云、鄧發、陳潭秋、毛澤民、林繼魯等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領導新疆各族人民在這里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和頑強斗爭。
紀念館由一棟二層建筑組成。從一樓門廳走進去,迎面就是紀念館。紀念館中央矗立著原八路軍駐疆辦事處工作人員和子女的雕像。紀念館左側陳列著陳潭秋、鄧發等烈士生前使用過的衣服、毛毯、裘帽、書籍等。右側為八路軍駐疆辦事處四位首長陳云、滕代元、鄧發、陳潭秋的簡歷。
紀念館內展廳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支援抗日前線、忠誠不屈的革命戰士、永垂不朽等四部分組成。革命烈士。陳列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檔案、文獻、烈士作品、武器等。其中,著名的是林繼祿同志1943年在獄中用香寫成的《囚歌》。
走紅色木樓梯到紀念館二樓。二樓基本是辦公室,有黨代表(主任)辦公室、會議室、機要室、副官辦公室……每個房間都有一張桌子、一張床、幾個沙發,干凈整潔。二樓過道東側是史料陳列室,“講述”陳潭秋、毛澤民、林繼魯等烈士的生平和戰斗。
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現已成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被共青團中央列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全國現存11座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最具代表性的紀念館。
“我們一起參觀學習了八路軍駐疆辦事處紀念館,通過瀏覽一系列珍貴資料和圖片,共同緬懷革命先烈的生死犧牲,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和教育。今后,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各族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回溝西路社區主任杜一鳴說。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西站片區管理委員會。
克拉瑪依一號井:
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新疆日報訊(記者董亮報道)克拉瑪依一號井風景區位于克拉瑪依市中心城區東南部,距著名的世界地質奇觀黑油山5.5公里。
1951年至1955年,國家多次派出地質調查隊到黑油山附近進行地質調查。 1955年3月,井位確定。設計井深1000米,是克拉瑪依含油區的第一口井。因此,被命名為“克拉瑪依一號井”。
1955年6月14日,由8個民族36名工人組成的1219青年操練隊挺進這片“沒有草、沒有水、連鳥也飛不起來”的荒漠沙漠。鉆探于6日開始,10月29日完成。工業油流噴出。 10毫米油嘴每天產油8.1噸。克拉瑪依1號井的投產,標志著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大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的誕生,也標志著中國石油工業的起步。被譽為“共和國石油長子”、“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
2007年6月,克拉瑪依一號井被列為第六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更好地銘記這段歷史,紀念和傳承石油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創業精神,克拉瑪依市于8月完成了克拉瑪依一號井風景區建設2015年在克拉瑪依一號井原址。2017年10月,景區入選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景區占地面積6569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3990平方米,園林景觀面積61700平方米。由下沉式紀念廣場、綠洲步行區、入口接待區和停車場組成。 “大油泡”環境藝術巧妙地將克拉瑪依一號井現場、油泡雕塑群、計量站、地面油浪融為一體。下沉式紀念廣場由浮雕墻和演藝廣場區域組成。廣場中央部分是銅字。 “1955年10月29日”是克拉瑪依油田誕生的時間。
“經過近兩年的改造,克拉瑪依一號井景區的旅游設施煥然一新。由于景區常年免費開放,不僅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來體驗石油城歷史的同時,也成為廣大市民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克拉瑪依市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宣傳科科長黃銳告訴記者。
359旅墾荒紀念館:
傳承紅色基因,延續紅色力量
新疆日報訊(記者張志立阿克蘇記者站董成忠報道)“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兵團的昨天。老一輩吃的是粗糧,穿的是粗軍服,住的是地下房子,出門基本都是步行。 ,他們的奉獻精神是我們這些80后難以想象的。” 6月21日,阿克蘇市民王華來到位于阿拉爾市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第359旅開荒紀念館。解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先輩們“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征戰萬里、定居天山”的光輝足跡,是“熱愛祖國”的遺產。 “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是兵團干部職工代代相傳的精神。 “進取”精神在359旅墾荒紀念館里得到了詳細介紹和充分展示。
第359旅墾荒紀念館于2006年7月建成,2009年9月開放,是繼石河子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之后,新疆兵團第二個大型展覽館,總建筑面積逾10,000平方米。紀念館內陳列各類圖片2000余幅,實物10000余件。被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三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是供疆內外游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旅游基地。也是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重要窗口。
359旅開墾紀念館館長寧偉表示,紀念館是公益性紀念館,門票由國家提供補貼。不僅吸引了眾多來自阿拉爾市及周邊縣市的游客,還成為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代理單位。 、企業和學校經常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每天都有預約的人群,周末和節假日接待的人群較多。
“目前,359旅墾荒紀念館正在申請成為第二批國家紅色旅游景區,我們將迎來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寧偉表示,這里的紅色資源將會更加閃耀。
“墾荒西域源遠流長”、“英雄部隊戰績卓著”、“建軍立業、創造輝煌”、“艱苦奮斗、開墾荒地”……在解說員的講解下,一群群游客依次走過10個展廳,仿佛穿越時空。跨越激情的時光長河。 “這不容易啊!” “太神奇了”……展廳內的雕塑、圖片、實物讓參觀者發出由衷的贊嘆。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沉淀;在這里,我們的思想得到了升華;在這里,我們堅定了扎根新疆、建功立業的決心。兵團人用自己的雙手,在戈壁灘上開墾綠洲,在沙漠邊上建起城市,這是屬于興團人民的奇跡,我們這一代人一定會繼承革命先烈的精神,把新疆建設得更加美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