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是一個永載歷史的日子。時光荏苒,歲月不居,新中國迎來了75周年華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砥礪奮進,不斷塑造中國的現代風貌,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75年滄桑巨變、碩果累累。人民的成長歷程,正是新中國不斷發展進步的縮影。
我出生在祖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從1996年開始伴隨著祖國的發展,我的成長與祖國的發展緊密相聯,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肩負責任的社會中堅人。
回首往昔,歲月如歌。
還記得小時候唱的《七子之歌》嗎?“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7年香港回歸,1999年澳門回歸。小時候不懂“七子”回歸的分量,只是耳熟目染的反復吟誦。“詩言志,歌永言”,中國自古有用音樂教化、感染、鼓舞世人的傳統。當音樂作品與祖國息息相關時,一個民族百年來歷盡滄桑、跌躓奮起,千回百折、追尋夢想的世紀之歌,它令每一個憧憬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中華兒女激情難抑。
幼時,我的家是在武漢市江夏區的一棟紅磚房,小區樓房建于1989年。曾經的房屋墻體暗淡、樓道內破損嚴重,小區路面坑坑洼洼,缺少路燈,導致出行不便,與現代改革開放后的房屋比較,已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2005年“十四五”期間,提出老舊小區改造任務,作為老舊小區之一,黨和國家多措并舉,綜合施測,穩步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小區內加裝了路燈,粉刷房屋墻體,樓道內也時不時有志愿者上門維護,小區院內也畫上了停車線。如今,老舊小區已然舊貌換新顏,瀝青路通家家戶戶,美觀的小樓錯落有致,網絡覆蓋每一處角落。
慢慢的長大了。知識與科技迅速更新,中國的高鐵、5G、航天技術等讓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我們見證了新中國的輝煌成就,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在祖國的關懷下,從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
從小學到大學,我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汲取營養,逐漸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初中趕上了貧困補助,大大減輕了家庭教育開支負擔,高中又趕上高校擴招。進入大學以前學校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而現在,學校不僅有了實驗室、多媒體教學設備,還有高人才師資力量,我自己也是受益于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在中國大地,學生們開始足不出戶,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辟了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網上授課。我深知,沒有祖國的繁榮發展,就沒有我的今天。每當看到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上飄揚,每當聽到國歌在重大場合奏響,我的心中都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工作以后,我每天都在感受著祖國的變化,個人成長與祖國命運交織的瞬間,爆發出心靈的震撼與靈魂的升華,七十五載風雨兼程,七十五載輝煌成就。面對困難,我們中國人始終團結一心,披荊斬棘,當巍峨的華表讓挺拔的身軀披上曙光,當防災減災救災到抗擊新冠疫情讓風云迎來東升的太陽,歷史的耳畔,是黨和國家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今日的祖國的發展離不開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奮斗,走在大街上,商品琳瑯滿目、支付方式便捷,足不出戶好貨送到家,以5G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諸多行業標準制定者和產業領導者。
2024年,在鳴沙山月牙泉游客們唱起了:“山那邊是什么,是烈士的魂魄”。這首歌在網絡上廣為傳播,甚至在網絡視頻平臺上,播放量和關注度都非常高。這首歌觸動了中國人的心中的愛國情懷,聽到這首歌我的眼眶瞬間濕潤了,我為偉大的祖國,再次落淚。
年幼的我對沒有深刻理解“祖國”的含義,都在各自成長,但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愛國的種子,祖國澆灌著每一朵未來的花兒。我生在紅國旗下,長在春風里,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致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
青年的我在成長的過程中,祖國的歷史與文化令我深感自豪,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跡激勵著我不斷前行,展望未來,我們藍圖繪就,自信于未來,祖國賦予了我生長的環境,帶我看山川河流,日出日落。
壯年的我,我和我的祖國已成年,這時的我體會到“祖國”這兩個字的力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思情,這些名言,在幾千年歷史的更迭之后,依然栩栩如生,我時時刻刻能感受到祖國波瀾壯闊的呼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