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
廣西省南寧市馬山縣古嶺鎮橋老村小渡白屯以打造“水車之鄉”為特色,堅持“社區是景區、鄉村是旅游”的發展理念,打造模范村,努力把小首都打造成模范村。白族綜合示范村將打造成還農拉生態旅游區滿足“吃、住、行、游、購、娛”需求的一站式時尚生活方式和休閑農業旅游基地。通過“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休閑農業 鄉村旅游 扶貧”模式,小都白屯人民成立了小都白屯旅游服務公司,惠及千家萬戶,共享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近5000萬元,發展種植養殖業、果蔬特色優勢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民宿農家樂、農產品銷售等旅游扶貧開發產業。全村農民通過直接參與、間接推動、股權推動等模式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 2017年,小渡白屯實現脫貧,成為集度假、美食、觀光、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新農村。
挑戰和問題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古嶺鎮橋老村小杜白屯,位于馬山縣還農拉生態旅游核心區。是牯嶺鎮橋老村19個自然村之一,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區。 2013年之前,泉屯的農業依賴天氣和惡劣的條件。人們主要靠外出打工,種植玉米、蔬菜等旱地作物維持生計。全村有72戶共290多人。民族主要有壯族、瑤族。耕地總面積561畝,貧困發生率31%。 2013年,人均收入僅3200元,被列為“馬山縣扶貧開發村”。
措施
1.統籌推進特色村莊建設。 2013年,小渡白屯被確定為南寧市綜合示范村建設項目。小都白屯利用固有山水打造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在規劃布局上強調場地的低度開發和高品位建設;結合富有當地民族特色的簡潔大方的建筑風格,全村86棟房屋的外立面進行了面改造,建筑采用了“灰白”的主色調,設計了水波窗花,融入水車元素圖案,建造白墻灰瓦的壯鄉式民居;對村內所有房屋進行庭院改造、綠化、美化、色彩化,打造農家庭院特色。 。同時,在示范村建設過程中,要突出對小都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在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中體現獨特迷人的民族文化。 。示范村分為觀光農業園、風情園、水車園、百園園、百園園、百香園等六大文化園。建設小都百園記憶陳列館,挖掘、保護和傳承水車園的歷史文化,打造以壯、瑤民族特色文化為基礎的有利于旅游發展的旅游勝地。
2、完善設施,建設生態新村。 2014年,馬山縣積極整合各部門資金,編制了《小都百創五星級鄉村旅游區發展規劃》;完善小渡白村基礎設施,完成游客服務中心、生態停車場、游客廁所建設。實施排水工程、道路工程、電力工程、園林景觀改造工程、公共設施建設工程、環衛工程、人畜隔離安置工程等,改造小杜白鄉村環境。改造農家樂,提高農家樂的檔次和水平;穩步推進巧老半島村集體經濟項目、明星汽車營地和青少年戶外活動基地建設等。建成后的小杜白綜合示范村基礎設施完善,面貌煥然一新。
3、農旅融合,打造鄉村旅游新模式。小杜白高度重視生態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理念,實施旅游扶貧戰略:一是“共商”開展土地確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依法保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采取“基地 專業合作社(公司) 農戶”的經營模式,打造果品生態農業基地、蔬菜及藥材;廣西俏老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俏老村小資白屯。流轉全村土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果蔬有機種植大棚130個,發展休閑農業。二是“共建”發展鄉村旅游,拉長鄉村旅游產業鏈。依托青山綠水,緊扣生態與旅游發展的結合點,2014年引進馬山仲凱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采用“公司 農戶”模式,村提供土地與公司出資共同建設農家酒店,發展休閑旅游。三是“共管”鄉村旅游,探索小杜白資產收益模式。 2015年,小杜白旅游服務公司成立并成立董事會,確定了“土地租金、勞務工資、信貸 人力資本參與”的經營模式和“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收入、并統一配送”。四是“分享”小杜白資產收入,幫助全村脫貧致富。當地群眾通過土地租金、勞動工資、人力等資本投入,當地銀行向貧困戶發放扶貧貼息貸款,幫助貧困戶分享利潤。
效力
2013年以來,小渡白屯以打造“水車之鄉”為特色,以“社區是景區、鄉村是旅游”的發展理念,不斷將示范村建設成為環境友好村。生態旅游區是滿足“吃、住、行、游、購、娛”需求的一站式時尚生活方式和休閑農業旅游基地。示范村于2014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帶動社會資本投資近5000萬元,發展種植養殖業、果蔬特色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民宿等旅游扶貧發展產業。農家樂、農產品銷售。全村農民通過直接參與、間接推廣、股權推廣等模式參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帶動旅游從業人員60余名,近三年接待游客70萬人次以上,年實現旅游收入約4000萬元,人均收入大幅增長。 2017年,小資白屯得以整體脫貧,成為集度假、美食、觀光、休閑游于一體的新農村。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32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3000元。小杜白已成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和“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經驗與啟示
1、抓住機遇,部門合力發展。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農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共同舉辦鄉村旅游企業、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等方式發展鄉村旅游。國家旅游局等部門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鄉村旅游扶貧政策。當地黨委、政府充分把握政策機遇,積極整合各級各部門資源優勢,引導小杜白不斷探索創新旅游脫貧致富新模式新途徑,延伸旅游產業產業鏈,為貧困戶創造更多增收途徑,真正做到鄉村旅游與脫貧同步進行、同步發展。
2.突出旅游扶貧特色,增強旅游扶貧內涵。建設鄉村旅游項目,要重點挖掘一村、一品、一魅力,依托自身生態環境、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突出特色,增強內涵,避免低端、單一、同質化。 ,以及機械應用。要從自身實際出發,著力創新完善特色旅游產品,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明確旅游扶貧發展定位,達到“以特制勝”的效果,努力成為特色鮮明、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標桿。實現鄉村旅游扶貧可持續發展。
3、村民自治,形成發展鄉村旅游的共識。村規民約制度的建立和規范,是落實農村自治的重要手段,是村民開展群眾性活動應當遵循的規則。小渡白屯通過建立村級協商自治機制,引導村民制定村規民約,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示范村建設,化解矛盾糾紛。同時,積極探索示范村建設的后續管理,研究出臺了旅游發展條例、公共衛生保潔、公共物業管理、電費征收、表彰獎勵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并通過獎勵、激勵等方式,達到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目的。這樣,既促進了和諧文明鄉村的創建,又提升了鄉村旅游目的地的質量和美譽度,為示范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
馬山縣將繼續堅定不移走農旅結合的旅游扶貧道路,依托山清水秀、人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好理念,盤活資源,升級打造旅游品牌,增強旅游內涵。大力發展特色優勢旅游產業,做大做強特色旅游品牌,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持續貢獻旅游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