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手里有8份保險,就一定能得到足夠的保障嗎?
根據一般猜測,答案幾乎完全是肯定的。
不過,勇哥最近在審核客戶的保單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位朋友很年輕,是典型的80后,對保險很有了解。他購買了8份保險。總計,每年保費超過8萬。從保險類型來看,有一年期、定期、終身保險,消費型和儲蓄型都有保障。
具體包括:
1、XX-智贏人壽(含重病、意外傷害、意外就醫、住院日津貼)
2、XX祝福(包括重病、意外傷害、意外就醫)
3、某十年癌癥疾病保險(按月繳費,只賠付癌癥、癌癥醫療和長期癌癥福利)
4. 某份珍愛人壽保險(僅限意外身故責任及紅利)
5、某華神健康保險(女性特定癌癥及特定手術補償)
6、一定的利潤(理財,包括年金 股息)
7、某金裕人壽(理財,含年金 分紅)
8、某終身壽險(純投資險)
為什么買那么多保險?
這位朋友摸不著頭腦:有幾筆訂單是人情訂單,幫朋友賺錢;或者當時聽起來不錯,甚至還帶禮物,所以他就買了。
勇哥仔細給她看了保單,發現真正有效的意外險和重疾險每人只需50萬元。最貴的是一份儲蓄紅利保險,但他連基本的保單權益都不知道。看來我每年花8萬元買8份保險,但保單配置并不合理。
原因:客戶混亂、極少數從業者混亂
從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客戶真正需要的是全面規劃的保險方案,而不是零散的購買。
勇哥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與個人保險銷售人員的不專業有直接關系。他們的思維模式比較有限:首先考慮產品,只關注公司宣傳的產品亮點,或者銷售產品能獲得的收入;其次,根據產品,計算出哪些客戶可能成為潛在客戶,利用編織的話語、技巧和恩惠與客戶建立聯系,甚至利用回扣、禮物等促成交易,最終獲得傭金。
而在客戶這邊,他們也覺得自己已經有了保險。不過具體購買的保險我不太了解。畢竟保險合同比較復雜,很少有人會仔細閱讀并確認。但如果出現風險,或者由于產品選擇不當或者計劃不完善,導致理賠少甚至沒有理賠,你就會覺得保險行業欺騙性很大。
在勇戈看來,就保險銷售而言,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保險意識日益增強的客戶數量眾多與專業保險銷售人員數量不足之間的矛盾。
客戶真正需要的是基于客戶需求的保險銷售人員。
客戶需求導向到底應該是什么?
一個真正以客戶為中心的專業銷售人員,工作的核心是客戶本人:
首先,我們需要收集基本信息,確定客戶的規劃需求和偏好,然后從市場上選擇最合適的產品/解決方案組合或組合推薦給客戶,提供專業的咨詢參考,自然就成交了,然后從已完成的產品中獲取信息。必要的服務費。
明確客戶需求和偏好后,保險經紀人在產品選型階段具有天然優勢。只有保險經紀人才能選擇市場上多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選擇性價比最好的一種或產品組合,最大程度地幫助客戶以最小的預算實現相同的目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