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香港老電影《超越時空的愛情》(沒錯,就是梁朝偉穿越回諸葛亮、劉義達扮演劉備的喜劇片)。里面有一句話很有趣:為什么人與人剛認識的時候就不能坦誠相待,不靠外表呢?想要用自己的衣服吸引對方,最好不要穿任何衣服,這樣大家都能看得清楚。從一開始就讓對方知道你不好的性格和習慣。如果雙方都能接受,就重新開始約會,這樣每天都能發現別人。好處多多,不是很大嗎?
這當然是不現實的。裸奔的人幾分鐘之內就會被警察局抓到好嗎?但這暴露了一個問題。其實,從認識開始,人們就充滿了誤會。衣服、表情、相貌,這些無聲的語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而當我們第一次見面、記住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人想象成心目中的“那個人”。由于人類的樂觀精神,這個人通常就是我們希望他成為的樣子。
初中的時候,我暗戀過一個和我一起上補習班的女孩。我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上。那時,正值青春叛逆期,我對老師、對父母都很憤怒。我感覺自己到處都在撞墻。而我當時正好愛開玩笑,她的笑率很低。快樂的輔導課時間成了我難得的快樂時光。每次下課回來的路上我都會胡言亂語地回憶我們的談話,一路笑得像個白癡。我覺得她是一個陽光可愛的女孩。然后我預約看電影、吃飯等的時候,總感覺怪怪的。看來我需要不斷地在心里提醒自己:“別鬧了,這是你喜歡的女神。”但在聊天、交流等時,他卻發現她處于一種不確定的狀態。當時我很執著,所以我表白了我的愛。女孩過了兩天才回復:算了,不值得。后來我和她最好的朋友聊天時,我發現她一直很敏感,情緒容易波動。她看似很開朗,其實也有糾結的一面。
這就是我“第一次見面”的故事。這讓我郁悶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我看小說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看著她做飯的背影,我看到的都是十五歲女孩的影子。” ,我“喜歡”的女孩其實只是一個幻影,她和真人是不同的兩個人。
所以說“人生若如初見”,說白了,可以說是“活在夢里”。我希望對方是我第一次見到他時所想的完美神,而不是我現在認識的各種人。真正有這樣缺陷的人。
不久前看到一句話,讓我感嘆,“以前,東西壞了,大家都想修。現在,東西壞了,大家都想換。”這個我“初見”的人慢慢失去了光環,新的也想取代它。第一次見面的人會怎樣?其實他們并不知道,所有的“初次見面”總是充滿了誤會和欺騙。
我喜歡宋冬野的歌詞:如果生活就像我們第一次見面,你就已經遍體鱗傷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