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國在現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連續九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這一背后,我們都做了一些什么?
一是大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多次強調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近年來,我國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水平,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放眼春耕一線,天上飛的無人機,地上跑的北斗導航復合播種機,都成了種糧好幫手,好品種新農藝扎根沃野,田間激蕩新動能,讓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強。旋耕機、拖拉機、收割機一應俱全,為農業高效發展裝配“新引擎”;無人機播撒農藥、“種田管家”打理水稻、農技專家在線看田,為農民輕松種田提供“新幫手”;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融合,為鄉村產業發展拓展“新空間”……科技進步塑造農業發展新優勢,農民逐步告別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農業現代化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農民群眾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二是加快創新型農林人才培養,夯實農業科技人才支撐。農業重大發展需求和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培養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農業科技戰略人才。大力推進新農科建設,創新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技術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的學科帶頭人、科研骨干、科研輔助人員與科研管理人員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隊伍。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歷來被視作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豐收從來都不容易,從東北平原到青藏高原,從黃河沖積平原到長江中下游平原,從秦嶺山地到四川盆地,從糧食到蔬果,從牛羊到魚蝦,豐收是農民和農業科研人員等“三農”從業者用汗水澆灌的結果。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