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睿i系列處理器對于不少朋友來說,確實很經典,我最早接觸到的時候,是酷睿二代,無論是性能還是發熱表現,都極為優秀。
酷睿Ultra系列成功接棒酷睿i系列,成為主流。不過在Ultra時代,英特爾依舊推出了非Ultra系列,那就是酷睿數字系列,如今已經推出第二代。今天我們測試的產品就是酷睿數字系列中的入門產品——酷睿5 210H。
這是一顆面向移動平臺的高性能處理器,隸屬于Raptor Lake家族,采用Intel7工藝打造。其擁有8個內存,包括4個性能核心和4個能效核心,共12個線程。
其中性能核心基礎頻率2.2GHz,最大睿頻4.8GHz;能效核心基礎頻率1.6GHz,最大睿頻3.6GHz。緩存12MB,基礎功耗45W,最小保證功耗35W,最大睿頻功耗115W。內置Intel? Graphics集成顯卡,共48個執行單元,最大動態頻率為1.4GHz。
從規格上能看出,酷睿5 210H定位入門,常出現在追求性能的輕薄本機型中。
先看一下CPU-Z的測試成績。CPU-Z的測試壓力偏低,更能體現處理器的峰值性能。實測得到多核成績為4859.3,單核成績為762。從成績來看,其多核成績與R7 2700X相近,單核成績則要更強,與13代酷睿移動版相近。
其次看一下Cinebench系列軟件的測試成績。
首先是Cinebench R15,實測得到酷睿5 210H的多核成績為1385cb、單核成績為238cb;
其次是Cinebench R20,實測得到酷睿5 210H的多核成績為3371pts、單核成績為609pts;
最后是Cinebench R23,實測得到酷睿5 210H的多核成績為8187pts、單核成績為1713pts。
從Cinebench系列軟件能夠看出,酷睿5 210H的性能放在現階段的標壓輕薄本中,確實屬于入門級別的水平。其多核性能要弱于i5-13500H,單核性能與i5-13500H相當。
再次看一下GeekBench 6的測試成績。測試得到多核成績為10114,單核成績為2352。其結果其實與Cinebench比較相近,基本也能看出,其綜合性能是要弱于i5-13500H的。
另外我還使用GeekBench 6測試了核芯顯卡的性能表現,使用的測試模式為OpenCL,最終得到10072的成績。該成績基本與GTX750、GTX850M相當,性能表現放在核芯顯卡中,依舊是比較弱的,遠不如i5-13500H內置的核芯顯卡。
總結一下這顆處理器。首先是架構方面,從Raptor Lake這一點能看出,酷睿5 210H并非“新品”,而且與13代、14代移動版酷睿同代,可以簡單理解了13代、14代移動版的重命名版。
所以性能方面,它并不會有太大驚喜。從以上一系列理論測試,我們可以對酷睿5 210H的性能有了大致了解。酷睿5 210H屬于酷睿200系標壓列中的入門產品,其性能表現與i7-1260P、i5-13420H相當,弱于i5-13500H、i7-10850H這些產品。
不過單核性能略強,與12代、13代酷睿移動版標壓處理器處于同一水平。其綜合性能較弱,主要原因在于核心較少,特別是性能核過少。
從目前來看,無論是核心規格、性能表現,包括核芯顯卡表現,酷睿5 210H與i5-13420H的實力非常接近,甚至可以將酷睿5 210H視為i5-13420H的小幅提頻版。
這樣的性能出現在輕薄本產品中,也屬于是再正常不過了,畢竟輕薄本的散熱能力并不適合核心太多、性能太強的產品。
產品選購方面,選擇搭載酷睿5 210H的輕薄本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它的性能,應對辦公、影音娛樂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不過如果出現在游戲本中,大家需要注意一下,這樣的性能表現是偏弱的,可能會成為整機的瓶頸。價格方面,搭載酷睿5 210H的輕薄本,其售價在3000-4000元(國補后)之間是比較合理的,再高的話就沒必要了,畢竟再往上就是Ultra系列了,性能表現更加出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