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郭辰昊
編者按:
所謂 “守護”,從不是美國大片里的英雄傳說,而是凌晨三點傳送帶上分揀快遞的指尖溫度,是高鐵站閉站后檢修燈下俯身的剪影,是每個平凡的勞動者與黑夜簽訂的無聲契約。
當城市入夢,有一群人正在黑暗中編織著城市蘇醒的序章,這些被夜色籠罩的 “暗夜守護者”,為城市運轉注入潤滑劑,讓這座鋼筋森林始終保持著鮮活的心跳。
五一勞動節,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推出“暗夜守護者”大型融媒策劃,聚焦平凡崗位上的夜間勞動者,走進他們的世界,感受平凡勞動者譜寫的不凡之歌,領略奮斗精神與勞動之美。
當城市入眠,濟南的街頭巷尾便亮起零星的燈光。一群身著反光背心的人手持金屬長桿,俯身貼耳于井蓋之上,如同“聽診師”般捕捉地下管網的細微異響——他們是濟南水務集團普利市政管網工程公司檢漏中心的檢漏工。晝伏夜出,與星月為伴,這群“暗夜守護者”十年如一日地守護著城市供水“生命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爆料電話:0531-85193656;郵箱:[email protected])

“環境越靜,越容易聽清地下管網的‘心跳’。”檢漏中心主任陳晨解釋。檢漏工的工作法則樸素卻艱辛:“檢漏基本靠聽,工作基本靠走。”手持兩米長的尋漏桿,耳貼膠圈,金屬端抵住井蓋,通過細微的“哧哧”或“呼?!甭暠鎰e漏點。不同材質的管道“病癥”各異:鑄鐵管漏水聲清脆綿長,水泥管則沉悶短促?!叭挚考夹g,七分靠經驗?!睆臉I29年的陳晨練就了“聽聲辨管”的絕活,甚至能判斷漏點距離和管道材質。
夜間工作不僅因為車流少、噪音小,并且深夜用水量減少、水壓升高,漏點聲響更明顯。檢漏工每晚徒步十幾公里,掀井蓋、聽漏、標記,重復動作超40次。寒冬酷暑尤為難熬,零下17℃的極寒夜,冰面打滑,儀器凍僵;盛夏耳機悶出汗水,脖頸黏膩。但正是這樣的環境,讓漏點“無處遁形”。
尋漏桿、聽漏儀仍是“老伙計”,但相關儀、噪聲探頭等設備讓定位精度提升至2米內。數據實時上傳系統,技術人員分析后鎖定隱患區,檢漏效率大幅提高?!耙郧笆谴蠛漆槪F在有的放矢?!笔┕す芾韱T王艷其說。

面對3500公里錯綜復雜的地下管網,團隊還引入AI和大數據技術。歷年漏點數據錄入系統,AI分析高頻泄漏管段,預判風險點?!爸腔鬯畡帐勤厔荩涷炄允恰畨号撌??!蓖跗G其坦言,老舊管道信息缺失仍是難點,需人工反復摸排。
去年除夕夜,歷山路800cm管徑的水管出現漏點,為避免數千戶居民斷水,王艷其和組員們放下手中碗筷,關掉春晚直播,火速趕赴現場?!坝脩艏覜]水,比我們更急?!边@已經是王艷其連續第三年在單位吃年夜飯了。

從師徒手把手傳承技藝,到年輕人探索技術創新,這支不到20人的隊伍始終繃緊弦,五一假期,他們仍不離崗,秉持著“慧行化清流,潤物細無聲”的信念守護萬家用水。當泉城蘇醒,他們又悄然隱入晨光,地下管網汩汩流動的水聲,正為他們與黑暗的契約寫下無聲的注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