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瓊海市南海岸陽光明媚海風習習。我站在沙灘上,看著一袋袋珊瑚骨被回撒在這片它們闊別已久的海灘,隨著潮水起伏重新融入熟悉的海洋生態鏈。這一刻,所有的奔波與堅持都有了意義——
珊瑚骨千里回鄉記
文丨濱州經開區法院 王素潔

兩年前,我第一次見到這些珊瑚骨時,它們還只是案卷里冰冷的數字,是倉庫中蒙塵的“罪證”。
這是一起涉珊瑚骨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的刑事并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深入審理的過程中,案件的脈絡逐漸清晰:海南瓊海的鄭某在其村邊的海灘上撿拾珊瑚骨賣給同村的盧某,盧某連同自己撿拾的珊瑚骨一并賣給廣東的薛某,薛某又出售給山東濱州的王某夫婦。在王某夫婦零散網絡銷售過程中,被濱州公安機關發現,并就地扣押了全部33噸珊瑚骨。

查看扣押現場,我心頭更是猛地一沉。33噸更具象化的顯示在眼前——從地面直到屋頂、整整兩摞珊瑚骨。那些灰白色的珊瑚碎枝,本應是聚在一起守護著南海的生態鏈,如今卻作為過濾器被零散地銷往全國各地。那一刻,我更意識到,這案件不僅是刑罰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如何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但是,如此龐大數量的珊瑚骨,該如何妥善處置?通過什么方式才能夠實現生態環境的修復?
那段時間,厚厚的卷宗始終擺在我的案頭,翻看了一遍又一遍;研究刑法、公益訴訟、司法修復等相關的刑事、行政法規;廣泛咨詢請教,甚至閱讀了大量理論性文章。并組織我院環資審判智庫專家對該案進行了深入研討,我與與會專家們得出共同的結論:珊瑚骨是天然的海岸屏障,只有讓它們回到原生海灘,才能重新發揮其生態功能,是修復生態環境的最佳方式。
有了明確的方向后,我聯系到涉案珊瑚原生海灘所在地的瓊海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該修復方式得到了他們的積極認可。在確定回運并回撒的修復方式可行后,努力做調解工作。最終,該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達成和解:各被告承諾將涉案珊瑚骨運回案發地并予以回撒。

5名被告主動履行調解書確定的義務,各被告分段配合,經歷陸運——海運——陸運,這批漂泊在外的珊瑚骨從他們的扣押地——渤海灣,跨越兩千六百公里,回到了它們的家鄉——南海岸。這是一場跨越山海的特殊“歸鄉”,也是一次司法智慧與生態責任的交融,跨省跨部門聯合修復的齒輪就此開始轉動。

抵達的南海岸那天,海風輕柔地吹著,浪花輕輕地拍打著布滿珊瑚骨的海灘,像母親用手掌溫柔地撫摸著她的孩子。在這片充滿溫情的海灘上,我與瓊海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瓊海市公安局青葛海岸派出所的工作人員一同監督、見證并參與了這場特殊的“生態歸鄉”。
從正午時分一直到黃昏時刻,那些珊瑚骨被一一回撒到闊別兩年的故土上。這場歷時兩年的司法修復行動,詮釋著“法律的意義不僅是懲治,更是引導與修復”,它不僅打通了跨省生態治理的協作鏈路,更開創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異地修復的典型案例。

珊瑚骨回家了,跨省跨部門聯合修復還在繼續。與瓊海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瓊海市人民法院分別開展座談,圍繞跨省跨部門聯合司法修護工作的經驗與挑戰,就信息共享、聯合修復、聯動執法等議題深入探討,積極推動海洋保護工作逐步邁向更為全面、高效的“全域共治”新格局。
如今,每當我翻閱案卷,總會想起瓊海市的那片海。潮起潮落間,那些歸家的珊瑚骨正默默筑起新的生命防線。海風依舊,濤聲如故,環境資源審判的守護故事還在續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