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業在招聘時將第一學歷作為“硬杠杠”。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用人單位取消不合理的學位門檻和院校出身限制,給予求職者公平競爭的機會。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要求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
“因為第一學歷是‘雙非’(非985、非211)院校,應聘某些知名大廠、研究院和央國企連進面試的機會都沒有。”4月9日,國內某知名985高校的研三學生李志宇向記者講述了他參加秋招求職的“囧事”。
近年來,每到畢業季,關于第一學歷就業歧視的話題常常引發熱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破除就業唯學歷論#話題沖上熱搜榜第一位,多位代表委員建議用人單位取消不合理的學位門檻和院校出身限制,給予求職者公平競爭的機會。
本科“雙非”求職者遇學歷門檻
本科畢業后,李志宇以高出國家線50多分的成績考入某985高校的電子信息專業。研究生期間,他多次拿到獎學金,在SCI上發表4篇論文。
“找工作時我投了幾家汽車和互聯網行業的大廠,都因第一學歷被拒了。”李志宇說,雖然企業不會明示,但“卡”第一學歷已成為心知肚明的“潛規則”,學生們還會戲稱這樣的企業為“學歷廠”。
碰到“學歷廠”,即便是同一院校、相同專業甚至同班的研究生,也會因第一學歷差異,有不同的待遇。
“2021年博士一畢業我就投了老家的一所211高校,對方打電話很客氣地告之,我的本科經驗跟他們的目標不是很匹配,這讓我以為自己跟重點高校無緣了。”某985高校講師李楠楠說。
李楠楠本科“雙非”,但碩士考上了全國排名前十的高校,博士就讀于全球百強高校,其間出國訪學,發表多篇論文、參加多次學術會議。
即便如此,李楠楠仍遭遇了第一學歷歧視,但她發現并非所有重點高校都將第一學歷作為“硬杠杠”。入職現在的高校后,行政人員曾私下表示,她的弱項就是本科院校不好,勝在其他成績夠亮眼。
“我的許多師弟師妹就沒有這么好的機會了,比如一個師妹,本科‘雙非’,拿到的最好的錄用通知就是一所普通高校的,實在不甘心又去讀了博士后。”李楠楠說。
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前程無憂”的一項相關調研顯示,七成受訪者曾遇到第一學歷限制。其中,有四成受訪者曾接觸到企業在招聘信息中明確標注了“985/211本科優先”“僅限統招/全日制本科”等;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在應聘時雖然企業對第一學歷沒有明確標注,但仍感受到“隱形門檻”。
“唯第一學歷”扭曲人才評價標準
招聘系統設置“本科985/211”篩掉80%簡歷;“雙非”本 985碩的成才率在HR眼中比本碩985低30%;某985碩士投200家企業僅15家給面試,HR直言“本科太拉胯”……這樣的新聞事件不時被曝出,引發討論。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副主席袁亞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人才就業選拔中過于強調第一學歷,甚至是“唯第一學歷”,嚴重扭曲了人才評價標準,破壞了人才成長規律。他直言,“唯第一學歷”的本質是“唯出身論”,是“唯帽子”,而不是唯能力、唯本事。
“我們教研組有30多個碩士生,很多本科‘雙非’的學生都非常珍惜機會,也非常刻苦,有的還拿到了好幾個國際獎項,但在找工作的時候,往往機會卻不如本科985的學生那么多。”李楠楠說。
李楠楠告訴記者,去年秋招開始后,教研組里本碩都是985的學生基本上很快就找到了心儀的工作,且都是知名企業。那些因本科“雙非”被卡在簡歷環節的學生只能不斷降低標準。
“我的一個室友本碩都是本校,去年7月份就拿到了大廠的錄用通知,大部分同學也是10月份就定下來了,我是去年11月份簽了一家合資企業。”李志宇說。
遏制學歷歧視需多方綜合施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廣東廣和(長春)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雨琦說,雖然法律作出了相關規定,但并無相應的行政處罰條款,且缺乏對第一學歷門檻的明確禁止,少數用人單位守法意識不夠,侵權成本低,再加上應聘者維權意識不足,維權成本高,進一步縱容了第一學歷就業歧視問題。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不過,“明碼”歧視雖然少了,但有的企業以“國內外名校”“國內知名高校”等模糊表述替代,或在簡歷篩選、面試環節設置“隱形門檻”。
實踐中,不少求職者面對不平等對待,即便知曉可以向勞動監察部門反映情況,但最終都選擇了“沉默”。有的是因為企業并未明確說明,難以確定未被錄用是否真的源于第一學歷,有的一心只想盡快找到工作,不愿在投訴上耗費時間精力,還有的認為第一學歷歧視并非個別企業的問題,投訴也難以改變現狀,徒勞無功。
“應當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從源頭消除第一學歷歧視。同時,有關部門也要明確就業門檻定義、違法責任及救濟途徑,細化行政處罰條款,激發企業的守法意識,并讓求職者敢維權、能維權。”王雨琦說。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建議,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牽頭,聯合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門,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治理,通過聯合督查,派員檢查、抽查等形式,對用人單位進行監管,并開通社會熱線,明確舉報必查、違法必究,遏制就業門檻現象。
(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