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紛紛隱去標簽化命名,全球可持續投資正經歷“脫虛向實”的關鍵轉折。
在25日的2025企業可持續發展大會“在乎者贏,先人一步——可持續躍遷的全球經驗與本土策略”主題論壇上,路博邁基金ESG研究總監房向、匯正財經首席研究員顧晨浩、前晨星大中華區ESG主管朱碧瑩、標普全球大中華區ESG企業支持總監張雨鋒展開了關于“全球經驗的本土化再造: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創新邊界”的圓桌討論。
嘉賓們認為,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將ESG視作合規負擔,而是將其深度植入日常運營和商業基因中,作為創造長期價值的引擎。
圓桌主持人、第一財經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續戰略總監周旭峰表示,伴隨著ESG標簽越來越被淡化,實質性標準越來越嵌入到商業場景中,可持續發展也進入深水區,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將全球標準和中國實際結合,又要平衡這些標準之間責任、價值和創新的邊界。不管ESG未來叫什么,都將推動可持續商業進入新階段。
把ESG從合規負擔轉化成優勢
近年來,中國企業ESG可持續發展工作快速發展。標普2024年企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結果顯示,中國企業評分大幅度上升,超過全球絕大多數地區。今年2月發布的全球版企業可持續發展年鑒中,43家中國公司入選,漲幅為全球第一。
但隨著ESG從倡導階段進入落地階段時,恰逢國際局勢多變。在這樣的形勢下,很多中國企業也會很困惑,ESG這樣一件花錢的事情,到底能給公司帶來什么價值?中國企業如何將ESG合規負擔轉化為競爭優勢?
對此,張雨鋒的回答是,可持續發展正是為了保證企業能夠長期永續發展,規避風險,把握機遇。
“ESG風險不像財務風險那么直接,但一旦暴露,不僅影響企業市值,甚至可能會引發退市。”他說,ESG報告在財務報告的基礎上補充信息,能夠幫助投資者、股東等相關利益方識別潛在風險。”
此外,ESG還具備探測企業新興風險的能力。即使企業運營穩健,也有可能受到新興風險的沖擊。張雨鋒說,這種風險是一種具體的、外部的、企業控制不了的,有長期影響的風險,“中美貿易戰就是一個典型的長期新興風險。”
房向也認為,ESG能夠真正意義上增加投資人和企業的互信機制,對于長期投資是很重要的判斷因素。
顧晨浩則認為,企業要走出國門,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與國際接軌,而ESG的評判標準有助于企業實現更長線的發展趨勢。
ESG去標簽,行業脫虛向實
過去一兩年,ESG在全球范圍內面臨了一些阻礙。為使投資者免受夸大的可持續術語營銷,歐洲證券和市場管理局發布ESG基金命名指南,規定使用相關術語至少需要80%的投資用于滿足環境、社會特征或可持續投資目標。這一新規引發了一波基金更名潮。在美國,“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也已更名為“優選指數”。
張雨鋒認為,ESG基金更名潮背后,是行業脫虛向實的過程。這不是退步,而是從過去激進的方式回歸業務本質,更加關注ESG對業務增長、市值管理的作用。
朱碧瑩也認為,基金更名的背后,說明ESG從標簽化變得具有實質性。“以后可能一些名字中不含ESG的基金,也會考慮相關因素。從這個維度來說,企業做ESG實踐的動力會更大。”
房向站在成熟投資者角度認為,如果ESG已經成為一家公司從長期戰略到日常運營的一部分,并且從中得到正反饋,那么標簽就不再必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全球可持續投資仍然處于比較主流的位置。朱碧瑩引用晨星2024年底發布的ESG基金報告,去年四季度美國可持續基金有大量流出,但其他地方為流入;總規模約為3.2萬億美元,下跌4%左右,但根據晨星的分析,這一下跌主要是與全球宏觀經濟、股票價格波動有關,而不是ESG資產規模下跌。
張雨鋒也認為,根據他的觀察,歐洲ESG主流投資無論金額還是比例都保持穩健,沒有任何退縮;美國由于特朗普政府上臺有所調整,但也屬于正常的波動過程。
在“世界語”與“方言”間尋找平衡
如何將ESG全球標準和中國實際結合,讓中國特色ESG實踐被全球理解?這場討論還指向了“雙向翻譯”的重要性。
朱碧瑩指出了中國企業ESG對外溝通時的“方言困境”:如果把標普、MSCI等評價體系比作世界語言,中國企業更像方言。她以鄉村振興為例,很多中國企業認為外資機構不會關注這一議題。但單就晨星評級來說,其實它們有7個議題、37個因子指標與鄉村振興高度相關。
因此,中國企業向外界展示ESG表現時,需要將“方言”更好轉化成“世界語”,才能讓中國ESG實踐更好被了解。
房向希望,外資公募基金可以成為行業的橋梁,更好地告訴海外投資者,中國可持續發展處于什么階段,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什么。
在這個過程中,本土化探索至關重要。房向說,路博邁基金剛進入中國市場時就意識到ESG要本土化,要適應本土市場的競爭規則以及不斷變化的監管要求。歐洲市場、亞太市場、北美市場規則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套ESG的投資標準覆蓋全球所有市場。
AI的雙刃劍效應
近兩年來,人工智能(AI)向各行各業快速滲透,當AI工具能快速生成百頁ESG報告,從業者如何守住專業壁壘?
房向認為,AI具有雙刃劍效應。AI的優勢之一是降本增效,它能夠輕易調取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ESG披露情況,搭建分析模型,因此數據整理、報告撰寫等初級任務可能被取代。但反過來,當AI技術取代初級分析師,分析師就會缺失從初級到高級的3年培養期,從而造成行業的人才斷檔。
此外,AI可以做一些分析師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對于綠色債券等主題型產品,可以利用AI工具在追蹤、驗證、監督等工作中創造新價值,這是個體很難做到的。
房向還認為,AI誰來用、怎么用很關鍵。企業若用AI美化報告,將導致數據污染。屆時投資者需要更多驗證環節,反而會推高成本。
朱碧瑩也認為,AI可以提高效率,但ESG的實質議題識別、利益相關方溝通仍需人類判斷。如果把一份報告細分成各個步驟來看,會發現每一步都會有卡點,最終讓AI寫一份100頁的報告,可能每一頁人工改的時間,遠遠大于讓一個人類介入、小部分用AI替代的時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