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26日消息,據媒體報道,近日,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納米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取得重要發現。他們首次在芬蘭分離出一種巨型病毒,命名為“于韋斯屈萊病毒”(Jyvaskylavirus)。
此前,巨型病毒多在歐洲與南美洲被發現,此次在芬蘭的發現意義重大。研究人員將環境樣本與“卡氏棘阿米巴原蟲”培養物混合,成功分離出該病毒。
其病毒顆粒直徑約200納米,體積是流感病毒或冠狀病毒的2倍,幾乎和細菌一樣大,在當地生態系統發揮關鍵作用,但結構、起源與功能尚有許多未知。
研究團隊通過跨國合作,解析了該病毒的基因組與結構,發現其與“馬賽病毒”有親緣關系,還在其他環境樣本中找到新的巨型病毒。
這一發現證實,能感染阿米巴原蟲的巨型病毒在土壤和水體中的分布可能比想象中更廣泛,包括北歐地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