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永川區五間鎮合興村1603名常住人口中,有983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
因為子女在外務工或定居外地,他們留守在家。這些留守老人中,有些還在務農、做體力活,有些正在承擔著撫養、教育孫輩的重任,也有些獨居在家,缺少精神慰藉。

他們常常逛著村里走過一遍又一遍的路,看著身邊越來越少的人,住著空蕩的大房子,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天……
從前合興村的留守老人們就是這樣過日子,直到“老年食堂”的出現。
不再孤獨的李奶奶
“我們來得早,就在這幫忙剝蒜。”2024年冬日的一天,合興村老年食堂門口,74歲的李國清穿著深紅色的棉襖,坐在走廊里的椅子上。
她探手從塑料袋里拿出一頭大蒜掰開,用小刀切下蒜頭,遞給了84歲的“閨蜜”梁顯超,兩個人分工合作,四十多分鐘剝出了一小盆蒜瓣。
李國清的家距離老年食堂步行大約需要半個小時。房子是村里統一修繕的兩層民房,寬敞明亮。不過自從9年前丈夫過世后,女兒在城里教書的李國清便一個人獨自生活,白天她出去閑逛,晚上回家睡覺。天氣好的時候,就打開客廳的大門,曬著太陽發呆。
“這幾年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住也不害怕,有時候白天太悶了就出去走走,還好我晚上從來不做夢,不會覺得難受……”李國清說,就是年紀大了后一個人做飯有些麻煩,大部分時候她早上會煮上一鍋稀飯,中午再炒個青菜,晚上就吃剩菜。
有一天,女婿給李國清打來電話,說村里開了個老年食堂,為她存了100塊錢,讓她別在家做飯了,以后去食堂吃。

食堂里70歲以上的老人一頓飯4元,村里大部分留守老人齊聚一堂,讓李國清感受到了久違的熱鬧。
她每天早早地就會來到食堂幫忙剝蒜、擇菜、看電視,吃完午飯和晚飯后,出去遛遛彎再回到食堂,跟其他老人聊天,白天在食堂里度過的時間,比家里還多。
和許多在此消磨時光的老人一樣,李國清把這里當成了第二個家。

臉上多起來的笑容
食堂里有一個蓋著板子的桌子,掀開板子和簾布,下面是一臺帶著取暖器的麻將機,中午吃過飯后,“麻友”們會聚攏在桌旁。
走路顫巍巍、拿東西手抖、看電視看不清的爺爺奶奶們,坐上了牌桌卻都搖身一變,氣勢十足,不會漏掉一張好牌,人多的時候大家會輪流上場。
跟李國清一起剝蒜的梁顯超今年84歲,也是一個人住在村里,能跟她聊天的朋友已經不多,只有李國清偶爾去家里找她。
梁顯超四個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子女們輪流給她在食堂交錢,每個月180元。
“這里耍得好、吃得好,簡直太滿意了。”梁顯超說,她年紀大了,做起飯來非常吃力,現在不但不用做飯、洗碗,吃得又好,食堂里還有這么多“耍事”,這一年感覺精神都好了很多。

留守老人王顯珍之前身體一直不太好,子女在外面上班比較忙,不能時刻照顧看望老人,便請了一個護工在晚上照看她。
自從老年食堂開業之后,白天王顯珍就來老年食堂吃飯,晚上吃完飯再回家。
“現在身體比以前好了,和大家一起心情也比較好……”王顯珍說,她喜歡老年食堂,這里熱鬧、有趣。

獨居老人喻身全,兒子過世后便一直和兒媳相依為命,兒媳在外打零工補貼家用難以照顧她,她每天都會在老年食堂吃飯,有時候會在廚房幫忙,也會把自己做的干木耳和干海椒賣給食堂。
82歲的張奶奶最期待每天能和大家打牌,沒有老年食堂之前,她許久都沒打過牌了;71歲的范大爺常常騎著電瓶車從五間鎮過來吃飯,覺得這里吃飯便宜,氣氛又好……
小小的食堂里,留守老人們互相慰藉著彼此。
和以前獨居生活不同的是,他們臉上多了很多笑容。
兩葷一素帶來的快樂
青色的豌豆、剁碎的肉末、洗干凈的新鮮萵筍、切好的五花肉,加上正在焯水的胡蘿卜,就是老年食堂當天中午的伙食,兩葷一素。
“飯是用甑子蒸的比較軟,五花肉肥肉比較多,豌豆煮得很爛……”做飯的大姐何體說,她每天都會換著花樣給老人們做飯,有時候也會根據大家的意見來,想吃什么,可以找她“點菜”。
何體今年52歲,前些年的時候,在外打工的丈夫盤如國得了肝囊腫,做了手術后從此不能干重活,何體在家照顧他也一直沒有工作。因為家庭情況困難,兩個人被納入低保。

后來合興村成立了老年食堂,讓何體來食堂做飯,工資一個月3000元。盤如國每天都會來食堂幫忙打下手,兩口子把廚房收拾得干干凈凈,菜也炒得讓老人們特別滿意。盤如國也會種些青菜和胡豆賣給食堂,家里日子逐漸好了起來。
“特別勤快,而且關心我們,會為大家著想!”提起何體,食堂里的老人們都交口稱贊。

吃過午飯后,村委會的工作人員拿來了一副新的乒乓球拍,何體接過球拍,招呼老人們出去運動一下。

老人聚在了門口的乒乓球桌旁看起了熱鬧。李國清接過了球拍與何體“對戰”,梁顯超站在旁邊給閨蜜加油,喻身全看得躍躍欲試。
兩個人動作笨拙地你接我打,引來圍觀老人的陣陣笑聲,院子里一時間好不熱鬧。
老有所樂的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大多是一個人居住在家,因為年紀大了做飯不便,常常就是稀飯咸菜一頓飯,伙食不好精神狀態便好不起來。”合興村村委會工作人員介紹,了解了老人們的狀態后,村里一直想要籌辦一個老年食堂,解決老人們的吃飯問題。

食堂在開辦之初,收到了不少捐款,有的來自關心老人的企業家,有的來自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為了節省開支也方便老人就餐,食堂就選址在了合興村黨群服務中心內,村委的工作人員搖身變成志愿者,在就餐時間在食堂里面幫忙。
食堂定價為80歲以上3元,70歲以上4元,60歲以上5元,60歲以下10元。差不多每頓有30到50名左右的老人來食堂吃飯,重慶市民政局每月會為食堂補貼5000元,除去食堂唯一員工的工資,基本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對于如何實現更好的良性循環,村里一直在摸索辦法。

“五間鎮堅持黨建引領優化民生,不斷完善養老服務設施,讓農村老年人在家門口能夠吃到暖心飯,給予老年群體最大的便利與實惠的同時,也讓他們的子女能夠在外安心就業。”五間鎮黨委書記李凱介紹,目前,五間鎮在合興村和五間場鎮分別設立了老年食堂,每天提供約150人次用餐。
2022年《“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部署了包括織牢社會保障和兜底性養老服務網、擴大普惠型養老服務覆蓋面、強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能力等九個方面的具體工作任務。重慶市民政局“民政惠民有感”十項實事之一,扎實推進“渝悅養老·幸福食光”社區老年食堂建設行動。
每一間老年食堂,解決的不只是老人的胃口,也潛在解決了他們的社交渴求。
愿老人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 圖/視頻 周本帥
編輯:楊虹責編:林祺,廖異 審核:阮鵬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