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華駕駛摩托車

陳亞在山野間清理垃圾

張笑男回應學生求職問題
當“高能量XX的一天”成為流量密碼時,越來越多的博主進入這個賽道,開啟一場場“高能量的演繹”。其實,真正的高能量從來不靠展示和包裝。當我們不再一味依賴網絡去“尋找高能量”,就會發現——那些腳踏實地、默默堅持的人就在大家身邊,并且彼此間產生共振,構成鮮活的“高能量場”。
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多位高能量代表——律師、保險代理人、就業服務指導員,他們在各自的職業領域中,用實際行動影響他人、鼓舞他人,真正地實現了“能量傳遞”。
律師龔華能量靠精確安排和熱愛支撐
2011年,龔華從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畢業后,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檢察院工作,一干就是七年。轉行做律師后,他一度經歷案源稀缺、收入不穩、自繳社保的焦慮期,但憑借專業能力和強大的執行力,迅速在行業站穩了腳跟,并適應了高強度、滿負荷的工作節奏。
在龔華身上,所謂“高能量”,不只體現在工作的拼勁,更在于他對生活的掌控感與節奏感。
為了應對高強度工作節奏,他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將各類事務按輕重緩急、職能分工明確處理——如辦理手續、整理資料、行程安排等由助理完成,而涉及案件實質的溝通協調、法律文書撰寫等核心工作由他親自把關。為節省在途時間,前往看守所或辦案機關的路上,通常由助理駕駛,他則在車上寫材料、回信息、處理緊急事務,確保“人在路上,效率在線”。
即便是“高密度工作日”,他依舊每天陪孩子吃早餐、講睡前故事,工作和家庭安排得有條不紊。龔華說:“能量從來不是用來拼命消耗的,而是靠精確安排和熱愛支撐的。”
他熱愛自駕旅行,是名副其實的“汽車迷”。過去十年,他和家人自駕游累計行程超過30萬公里。他還是一位“閱讀控”。無論多忙,每天堅持閱讀兩小時。長期公益服務是他另一項“時間標配”。對龔華來說,法律是職業,也是守護公平的方式;而生活的溫度則源于那些默默堅持的日常。
“高能量,不是拼命沖刺,而是在自己喜歡的事里找到節奏和意義。”龔華說。
保險代理人陳亞在寫字樓與山野間切換自如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陳亞總是能自洽地保持著日常“高能量”。她既是一名專業保險代理人,又是山野護衛隊的主理人,每周在寫字樓與山野之間切換自如:工作時妝容利落、腳步輕快,清山時則一身樸素,手提垃圾袋穿梭林間。
每周一、三、五上午,她準時出現在公司參加培訓,協調團隊事務;其余時間用于拜訪客戶或線上溝通。周末是她奔赴公益一線的主場。作為山野護衛隊的主理人,她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次“清山”行動,帶隊進山撿拾垃圾,或為活動提前踩線。
每次組織清山活動,陳亞都要5點多起床,乘坐一兩個小時地鐵前往大巴集合地,清點好志愿者人數后,再搭乘兩三個小時的大巴到達撿拾點。徒步撿拾垃圾六七個小時后,她再原路返回,晚上七八點到家已是常態。
今年4月,她先后完成了龍泉峪、水長城、珍珠湖三場“清山”任務。北京的撿拾活動剛結束,4月20日她又飛赴成都,參與全國巡撿。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后,她和團隊志愿者共清理了近1.2噸山野垃圾。
即便沒有“清山”安排,她也常參與“LNT環保理念”(LNT指LeaveNoTrace無痕山林)培訓,組織白血病患兒愛心拍賣會,幾乎每個周末都投身公益事務。
從最初獨自帶隊,到如今已發展出十幾人的志愿團隊,陳亞的堅持源于對山林的熱愛和對責任的執著。“在山里的時候,我是發自內心地開心。”她說。
就業服務指導員張笑男保持“高能輸出”的日常節奏
作為北京市豐臺區人力社保局職業能力建設中心主任、80后張笑男的辦公桌上總擺著兩部手機——一部連著千余家企業HR,另一部則是三四百位畢業生的“簡歷熱線”。在他看來,奔波在兩端,正是自己“高能輸出”的日常節奏。
今年4月,豐臺人社局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為期三天的就業服務專場,張笑男負責統籌。他提前一個月籌備,從篩選37家企業、確認崗位,到逐字推敲“求職能力實訓營”課程安排,每節課都緊扣實用:用AI工具撰寫簡歷、梳理求職痛點、精準對接崗位。“得對得起學生們來的這趟。”他說。
活動期間,他每天在會場、教室、對接區之間穿梭,兩部手機幾乎沒有停過:一邊更新企業崗位,一邊回應學生的求職問題。晚上9點,他仍在微信語音里指導下一位學生。
身為“簡歷醫生”,他一對一指導學生修改簡歷,白天面對面,晚上電話里逐條分析,常忙到深夜10點。4月19日老國展春季招聘會上,他當場接待23位學生,嗓子啞了也沒停下來。
在高壓快節奏中,張笑男也有自己的“補電”方式:約三五好友登山、探訪京郊小咖啡館,在山野之間找回節奏,蓄力再出發。
·觀察·
高能量源于成就感還能不斷傳遞
很多人好奇:“高能量的人,能量從哪來?”
張笑男的回答很簡單:“工作帶來的成就感,是源源不斷的動力。”對他來說,就業指導是一場能量接力——傳遞出去的力量,會在他人身上繼續延續。
律師龔華的答案是:“高能量不是逼出來的,而是當你在做有意義的事,它自然就來了。”在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中,他找到了持續的內在驅動力。
陳亞的答案則是,她沒有異于他人的“高能量”,但能靠自律找到節奏。
在高能量青年人的眼中,高能量并沒有標準答案,它可以是職業價值、生活秩序,也可以是一句鼓勵、一點陪伴。但只要你愿意點亮他人,這份能量就能傳遞。
高能量,不是蓄滿電獨自發光,而是把這份電量,傳給別人。
本組文/本報記者張子淵朱健勇李曉萌張知依實習生秦夢洋
統籌/林艷張彬責任編輯:李盼(EN057)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