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外貿企業正在全球貿易變局中展現出強大的市場適應能力。從風靡中東市場的雙陸棋,到歐美熱銷的珍寶盒,再到暢銷全球的電池產品,“中國制造”不斷拓展著國際市場空間。
伴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企業對國際支付結算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跨境支付面臨哪些具體挑戰?數字化技術能提供怎樣的解決方案?第一財經記者近日深入調研大灣區外貿企業和支付服務機構,試圖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大灣區外貿企業的出海展品。攝影 /王方然)
跨境支付需求更多元
支付是貿易的基礎設施。近年,在我國對外貿易高速發展及復雜的貿易背景下,部分進出口企業在資金收付兌的過程中面臨著匯率損失、到賬慢、提現慢等問題。多位受訪人士對記者表示,跨境支付面臨著合規、成本與效率的“三角平衡”挑戰。
費率問題是跨境企業面臨的首要關卡。《2021全球支付報告》數據顯示,在所有受調查的國家中,跨境交易的總成本(包括手續費、匯率轉換費及等待成本等)平均為交易總金額的3.6%。
“近年來,得益于貿易全球化與交易線上化的加持,進出口業務得到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進出口企業對于國際收付款和匯兌業務的需求日益增長。”東莞市工貿發展促進會會長、東莞市佛愛娃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雍程翔表示,在手續費計算上,傳統渠道通常是按照“結算次數”而不是“賬單厚度”。
雍程翔解釋稱,To C端的外貿企業是有高頻交易需求的,如按筆數支付固定手續費,整體手續費較高。
“資金安全與合規也是貨物貿易公司在選擇支付平臺時最在意的因素之一。”深圳樂能創新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何冬冬說。
“關稅政策變化使得跨境支付合規成本增加。”一名業內人士指出,跨境支付機構需加強對交易背景、資金來源等的審核,以確保交易符合關稅政策及相關法律法規。
在跨境貿易的賽道上,支付就像接力賽的最后一棒,支付效率決定著整個交易流程的成敗。跨境物流和商旅等時效敏感領域,支付效率直接影響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客戶體驗。
“物流行業對時效性要求很高,傳統T 3不能滿足物流行業對于資金效率的需求,”華夏物流深圳分公司銷售負責人鐘呈輝在調研中舉例,“由于財務規劃問題導致支付延遲,華夏物流曾面臨海外倉代理費用無法及時支付的情況,進而導致服務暫停,險些造成客戶流失和生意損失。”
旅訊傳媒副總經理古月告訴記者,跨境航旅支付場景相對集中,主要為地接費用的支付、機酒支付、簽證支付等,但是要求的靈活度非常高,到賬慢會加劇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AI助力支付降本增效
在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下,如何解決合規、成本與效率的“三角平衡”?記者發現,AI、金融科技創新是調研中出現的關鍵詞。
“合規能力始終是支付行業核心的競爭壁壘之一,”連連國際CEO沈恩光向記者表示,跨境支付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包括跨境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多市場風險等問題。為此,只有充分了解每個市場的安全合規風險,才能形成自身的解決方案。此外,也要有對應的風控、反洗錢能力。
一位金融科技公司人士指出,跨境支付的風險復雜多樣,涵蓋欺詐風險、信用風險、合規風險等。傳統風控手段依賴規則與經驗,在當前面對海量交易數據與復雜交易場景時,顯得力不從心。而AI通過機器學習分析歷史數據,構建用戶行為模型,實時識別異常交易。
“金融科技公司若僅依靠人工投入和主觀判斷,難以在市場上建立產品優勢。”沈恩光以反洗錢風控體系為例,公司在進行反洗錢風控盡調時,大多依靠 AI等數字化手段實現,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
在跨境支付“降本增效”方面,外貿企業的感受頗深。
在傳統操作模式下,一筆跨境貿易貨款可能需要一周左右入賬。但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不少跨境支付頭部企業,可以助力外貿企業最快實現當日完成收付,大大提升了收付效率,節約運營成本。
鐘呈輝舉例稱,如在亞馬遜平臺發生交易并結算一筆款項進行匯款,傳統方式需要3個工作日,使用連連支付等跨境支付方式,最快兩三個小時就到賬了,手續費也較傳統渠道更便宜。
沈恩光以連連國際舉例,公司能夠實現較低的費率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在全球化布局方面,很早就獲得了美國、英國、新加坡等關鍵市場的支付牌照。經過多年的持續投入和業務規模化發展,單位合規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堅持技術驅動的運營策略,通過AI、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提升運營效率并降低成本。
未來競爭點在哪
對于金融科技企業而言,未來在跨境支付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隨著品牌出海升溫,外貿企業對跨境支付的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
何冬冬表示,目前跨境電商行業在支付上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如何突破支付壁壘、提升用戶體驗、拓展新興市場等。此外,跨境電商企業對于支付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不僅需要安全、高效的支付方式,還需要增值服務。
“在目前的嚴峻形勢下,出海企業走自己的品牌之路勢在必行。”雍程翔指出,目前其所在協會,前往越南設廠、在東南亞及海外設辦事處的企業占比超過10%,數量上超百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當地企業已經行動,通過抱團出海展覽、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營銷部門前置等方式拓展澳洲、東南亞與歐洲市場。出海的關鍵在于打通支付、物流等環節。
“近期跨境企業加快了向海外倉模式轉型。”東莞一名外貿企業人士對記者舉例稱,在批量備貨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額支付需求,在海外倉運營中又會涉及一些本地化結算需求等。
博通咨詢分析師王蓬博表示,關稅政策促使跨境電商行業向品牌化、高端化方向發展,非銀行跨境支付機構需調整業務布局,從傳統的支付服務提供商向綜合金融服務平臺轉型,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
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支付機構通過聯合行業生態伙伴,從支付、開店、物流、營銷、知識產權、退稅等多個維度深耕,可以為跨境企業提供安全、合規、便捷的集收、付、兌、管于一體的一站式跨境服務,支持商家以跨境店、本土店及品牌出海DTC等多種模式拓展全球市場。
近期,跨境支付市場正掀起新一輪服務升級。包括萬里匯、連連國際、X-Transfer在內的多家機構密集推出“護航計劃”“助跑方案”等專項服務,從資金結算、匯率鎖定到風險管控等多維度賦能外貿企業。
例如,連連國際近日推出“破浪守衛計劃”,涵蓋0費率、免費提現等,針對跨境賣家提現成本高與資金到賬周期長等痛點,推出2025年TikTokShop年卡等活動,費率低至0.02%。螞蟻國際旗下萬里匯近日推出“護航計劃”,在跨境支付、訂單履約、外匯管理及金融服務等方面,增強中小企業跨境貿易營運能力。
“我們很多客戶正從‘小企業’慢慢變成一家中小型的跨國公司,他們也有著和大跨國公司一樣的跨境支付需求。”沈恩光介紹,這也倒逼支付企業利用技術手段,讓小企業以低成本的價格享受原本大公司可以享受的服務。例如在支付側,有產品幫助鎖定匯率,降低匯損風險,在非支付側提供物流、開店、營銷運營等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